作者:花倫同學
來源:戴森球計畫吧
很多玩家都在糾結什麼樣的戴森球最省材料,先放出目前找到的最省材料的設計7800結構點,下面開始講影響戴森球發電的因素。
恒星光度係數對發電的影響最直接,光度係數2.5的恒星比光度係數1的發電量多出150%
恒星的命名是跟著恒星光度係數來的,順序是OBAFGKM,我收集到的光度係數如下
O 2.445-2.9
B 1.422-1.837
A 1.140-1.300
F 1.047-1.126
G 0.983-1.027
K 0.910-0.923
M 0.799-0.878
紅巨星 0.887-0.963
中子星 0.751
白矮星 0.362-0.460
黑洞 0.176
所以當然是選O型恒星啦
一個恒星可以造多個戴森球,只要半徑相差1000就可以了,少一點都不行多一點都浪費,
多個戴森球之間不會因為遮擋而影響發電,想建多少個就看個人安排了。遇到行星軌道就改半徑,要盡可能多的戴森球有時候就要貼著行星軌道半徑,只是要一點點試出軌道半徑
同一個恒星更大的軌道,可以容納更多的結構點和太陽帆,每個結構點和太陽帆的發電功率無論在那個軌道都是相同的,所以軌道越大發電越多就是費材料
至於軌道傾角和升交點經度都不影響發電,這兩都是用來捏球,凹造型的
戴森球由兩種網格,經緯網格和幾何網格,兩種網格上的一小格都對應了戴森球上3°的弧
下面為了方便描述,先簡化下描述(注意:點、結構點、細胞點是不同的東西)
點:戴森球上的一個節點。成本是30個小型運載火箭,每個小型運載火箭轉變成一個結構點
線:戴森球上的框架。成本由兩個點分攤,根據長度不同有三種成本+10(6°-12°),+20(15°-21°),+30(24°-30°),單位是結構點
面:戴森球上一個殼面。可以往裡面填充細胞點,一個太陽帆自動轉變為細胞點。
我在0.991光度係數的恒星上測得,每個結構點發電約95kw,細胞點15kw,太陽帆35.5kw
再大概看看小型運載火箭和太陽帆的成本就很清楚了,再具體的資料後面再說,所以想要做單位材料發電量大的戴森球就要造盡可能大的面,盡可能少的點和線。
而一個球的面積本來就不變,經測試一個面被邊分成多個面,面上能放的細胞點就越少。一條線被點分成多條線,就需要越多的結構點,所以線上不變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少的點
無論哪個半徑的軌道,最長的線和最大的面都不會改變。最長的線是10個小格,就是30°弧。最大的面受到面上距離最遠的兩個點的限制,它們的連線不能超過14個小格42°弧(14格這個資料可能不精確,後面還有小數點沒測出來)
最大的正三角形,邊長14格42°弧
最大的正方形,邊長10格30°弧,用經緯網格畫
最大的正五邊形,邊長8格24°弧,用幾何網格畫
最大的正六邊形,邊長7格21°弧,用幾何網格畫
最大的正八邊形,對角直徑長14格42°弧,用經緯網格畫
目前研究最省材料的設計《兩極正六邊》共7800細胞點,我是在軌道半徑4000下搭建出來的,因為線的成本隨半徑的增加而增加,點的成本不增加,暫時還不能100%確定,最小軌道半徑下的最省設計是不是各個軌道的最省設計,但是總體思路是不變的,最大的面最少的線和點。歡迎各位玩家找到更省的設計或者在不同的軌道找到不同的最省設計,LZ幫頂到最高
下面我把戴森球拆了驗證一下成本
這裡說一下轉換關係,1個細胞點拆了後,變成4個太陽帆,吸附後變成4個細胞點,再把面拆了會變成2個太陽帆
這樣操作的話,發電功率的變化過程是 95kw 142kw 60kw 71kw
這個戴森球的建造方法如下
經緯網格下,兩極畫最大的六邊形,紅色黑色是關鍵的點共5個,紅色點沿經線儘量遠離,其他點的距離按照圖中的來
分享一個次省設計
幾何網格下畫出最大正五邊形,三個正五邊形的自然的構成一個六邊形,可惜這個六邊形不能成面,需要切成三塊,在軌道4000下最終的成本是10800個結構點。
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前置條件都在動態變化,比如建設戴森球過程中材料的生產速度、太陽帆吸附速度、剩餘的戴森球面積等。條件的變化構成了不同的發展階段。
前期材料貴,發電少,思路當然是用更少的材料發更多的電。
到中期會發現,太陽帆不值錢了,生產的賊快,反而是吸附速度跟不上了,這個時候就要增加節點。
到後期會發現,戴森球快放滿了,明明同樣的面積用節點可以發更多的電,為什麼要生產那麼多廉價的太陽帆佔用寶貴的戴森球面積,恨不得整個戴森球拆了重來全鋪上節點。
我覺得這類遊戲最大的魅力就是存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發展階段都是必須要經歷的,如果從頭到尾只按照一種發展思路去發展,比如前期一上來就全鋪節點,那真的是費老勁了。
對的,戴森球要有點有面的設計,點出來了面就自動吸附太陽帆,點越多吸附越快。戴森雲有壽命發電高一點,要不要得看你發展階段,需要光子沖白塊的時候會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