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
——白虎通・號
岑櫻在遊戲裡說過,人除了天地之外,還敬畏著先祖。這或許就是為何她的版畫在開始都是描述祖先的成就吧。
西方有普羅米修士,中國則有燧人氏,文獻記載中說:有聖人遊至燧明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這便是燧人,而在真正的歷史中,十數萬年前華夏便有使用火的痕跡,而早期的文獻中不光記錄了鑽木取火,諸如鑿冰利用太陽和透鏡取火的描述亦不在少數。
在版畫的第一張圖中人們穿皮毛居洞穴,外有野獸環伺,然火種已經燃起。正所謂火的應用乃文明的開始,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這便是第一幅圖了吧。
|
|
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
——史記・黃帝本紀
在古劍奇譚中,這版畫毫無疑問畫的乃是蚩尤之弟襄垣鑄劍的場景,大家都熟悉這個劇情便不多言了。
而在現實的歷史中,直至商末周初便毫無疑問有了長劍的出現,至於晚周則公冶子和幹將等鑄劍大師則多有記載。在古代,劍不光是古人用以和野獸以及其他部落戰鬥的兵器,同時因其代表人道方正,亦常作為禮儀或祭祀器具使用。
|
|
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繫辭下
如果說火的發明是文明的伊始,農耕的發明則是第一次革命性轉變,也是走向繁榮的起點。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從攝取轉為生產,從消耗轉為增殖。
有個細節是,版畫中種植的是小麥,因為小麥乃是夏商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而不是後世的水稻。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告麥食麥之記載。
|
|
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
——資治通鑒外紀
相傳蠶絲為嫘祖發現並應用,實際如何已不可考,但五千年前的遺址已有華夏養蠶制服的遺跡了。
衣服的發明不光是為了保暖和淘汰易損不便的樹葉獸皮,更是開啟的人類的道德發展,無論是體現對美的追求和表達倫理秩序的需要,衣服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上述這些正是文明從低效走向高效所必需的。
|
|
舜始陶,夏臣昆吾更增加也。
——世本・作篇
華夏的陶器製作源於東夷而興于舜,古史都記載當時陶器皆窳(意極粗劣),是五帝之一的舜帝改進了制陶技術,讓陶器堅硬實用,所以古文中說”舜始陶”。
恩格斯就在研究中說過,所有文明的陶器大抵是在可燃物上塗泥防火,後發現只用泥更佳,則有了陶器。陶器向來是文明發展的重要轉捩點,蓋因其是人類首個製作簡易且應用廣泛的人造物,使得文明的發展被極速加快了。
|
|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經訓
倉頡傳說中為黃帝史官,整理先民文字並自創了大量新字。淮南子上描述他作字之後,天雨粟鬼夜哭,就是天上下起穀雨,鬼在夜裡哭泣,所謂驚天動地不外於是。後人有注言: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有人說過,文字的發明標誌著人類擺脫野蠻踏入文明,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而對於古人來說最好的載體莫過於文字。
|
|
(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尚書・堯典
我們使用的天文曆法起於黃帝,故稱黃曆,而古人更多稱之為堯曆,是因為五帝之一的堯帝花了大量的精力完善修訂了曆法。他派出臣子去四方各處記載日長,親自校對修正曆法,然後又命臣子把曆法傳授給百姓。在尚書和史記中都詳細記載了這些事蹟,而堯曆一直沿用到漢朝才被改進。
聖經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便可以看出曆法對文明發展的重要性。
版畫中的圖片為陶寺遺址中的陶寺古觀象臺,比英國巨石陣尚早500餘年,其構造完全印證了堯典的記載。
|
|
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史記・太史公自序
所謂占卜,非是迷信。西方有哲人說過,若無對未來的測估之心,人類則將永存於無邊黑暗之中。占卜只是人民對於想要預測未來的這種希望的體現而已。概覽周易,雖是為蔔筮而書,但其中體系嚴肅且客觀,一直被後世學者認為是對自然哲學的努力探索的代表。可以這麼說若無占卜的出現,則不會有哲學的出現。歸根結底,便是古人對知識的總結。
版畫中的圖為”蔔”,禮記裡說”龜為蔔,蓍為筮”,用靈龜燒殼,根據燒出的裂紋來判斷凶吉。在史記的龜策列傳中記載了很多相關事例。
|
|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史記・禮書
占卜之後便是祭祀,祭祀于華夏由來已久,左傳中就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說一個國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戰爭。郭沫若就寫過,禮源於祀,而仁源於禮。可以說華夏貫徹數千年的禮儀文化的起始便是祭祀。和很多其他地方的祭祀不同,華夏的祭祀更多的是表達尊敬,而不像如古瑪雅或埃及等是表達屈服和討好,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版畫中根據青銅器的形狀和祭品的規格,更像是父祭,即祭祀亡父,表達追思和尋求指引。這也是很有華夏特色的祭祀行為。
|
|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論語・述而
版畫中的編鐘,就讓我想起孔子的典故,論語記載孔子聽了”韶”這一組音樂以後,之後三個月都在回味以至於吃肉都吃不出味道,要知道古時吃肉可不像現在可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仍然如此,可見音樂的魅力。華夏古代對樂非常重視,列為君子六藝之一,皆認為音樂對教化和國事都有很大的幫助。
至於音樂的起源,傳說中大抵是源自伏羲,正所謂:”伏羲絲桑為瑟,灼土為塤,禮樂於是興也。”
|
|
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後漢書・蔡倫傳
大禹因卜娶妻塗山氏而生啟,可以說夏朝始於占卜。商朝人信鬼神,故重祭祀。至於周朝則禮樂興起。可以說版畫也是按照時間從古至今,至於到了漢朝,便有了造紙術。
華夏的紙很早便有,因為古時的紙是繅絲的副產品,但是這種紙很難書寫和保存,大多用於包裝。直到漢朝有用縑書寫的,縑就是精貴的絲織品,但是成本太高了。直到蔡倫重新用樹皮破布造出了便於書寫的紙張,然後”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
如果說文字的發明是文明的第一場爆發式加速,那簡便易用的紙的發明就是第二場。古時秦皇一天閱覽奏章就要拉一整車,無論資訊的傳遞和保存都殊為不易。順帶一提正因紙發明,漢字才從便於在竹簡上刻制的曲線很多的篆書,演變成了如今使用楷書。
|
|
張衡性精微,有巧藝,作地動儀,以精銅鑄其器。
——續漢書・五行志
時間來到東漢末年,大家都知道地動儀,在科學史上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但是結局並不是很好,東漢末年本就內憂外患,天災預禍又迫使皇帝罷免官員甚至罪己,這都會遷怒到張衡,隨著後來董卓之亂地動儀軼失也不甚奇怪了。
只能說是一個太過於提前於社會需求的發明,不過不能否認其偉大和先見。甚至現代地震儀都是當時英國學者通過文獻中僅剩的146字描述得到靈感才發明出來的。
|
|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夢溪筆談・技藝
跳過亂世的魏晉南北朝,根據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的考證,雕版印刷大約於七世紀下半葉,也就是李世民至武則天之間的年代出現並流行,直到五代時開始普及。現在保存的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文物為鹹通九年(868年)的一卷金剛經。
雕版印刷發明,實際上代表著文化對其傳播的速度和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正符合當年大唐盛世萬國來朝的景觀。
|
|
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安濟橋銘
圖中便是眾所周知的趙州橋了,由隋朝名匠李春歷時九年設計製造。其工藝和技術水準在當時年代都可稱奇跡,西方直到十九世紀才出現同類工藝的橋樑。也測映出在結束了漫長的數百年的內戰後,華夏文明終於在隋朝重新開始加速發展。
不過至於提到趙州橋建成1400年地震洪水都巋然不動,則多是誇張宣傳了。實際上趙州橋每隔兩三百年就幾乎重建一次,現代以前最晚的一次重建在明末。時間到了了二十世紀,趙州橋主體早已殘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一再提議再不修葺橋將整體崩毀,在梁一再請求下,上世紀五十年代政府終於對趙州橋進行整體修葺,但是因當時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沒有資金通過保護原結構和整體面貌的前提下修復,於是換用了舊橋90%的石料,也放棄了趙州橋的幹擺砌築工藝而採取現代工藝。橋修的是煥然一新,但是古文物的藝術價值也就隨之消失殆盡了,也無怪為何梁最後撰文說對趙州橋感到深深的遺憾,考慮到當時政治環境,這已經是極大膽的言論了。
|
|
經曰耒耜,農書之言也,民之習通謂之犁。
——耒耜經
所謂曲轅犁,最早當出現於唐朝,陸龜蒙就寫過一篇耒耜經來專門描述這種新農具。其乃是古時長犁的改進,因其設計精巧被後世廣為稱道。同時他的出現也預示著文明的發展對於解放人力的需求日益增大了。
|
|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版。
——夢溪筆談・技藝
到了北宋時期,則出現活字印刷術,關於畢昇此人,除沈括的夢溪筆談外再無記載,可謂憾事。但起發明的活字印刷卻成為現代印刷術的奠基。
活字印刷術的出現,除了讚美古人的智慧外,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當時的統治階級已經並不介意民間大量流傳書籍知識,並意識到普及教育從長遠看是可以吃到紅利的,亦代表著社會形態開始轉變的萌芽。若是魏晉時出現活字印刷之物,想必等待畢昇的反而是殺身之禍吧。
|
|
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論衡・是應篇
指南針是華夏四大發明之一,根據歷史記載指南針最晚當於漢末或晉朝出現,並且在宋朝由華夏首先應用於航海。不過這裡有些地方要說明下,首先關於很多教科書上說的司南,學術界普遍是不承認的。蓋因其來源即論衡的這句話的描述有較大歧義,且模型為上世紀學者僅僅從這一句話中聯想出的模型,實際上勺形的指標太重很難用天然磁石實現克服摩擦力指向的功能。歷史上真實的指南針大抵還是針作為指標。所以同理,版畫中的烏龜指標也不會是指南針了。
那到底是什麼呢?版畫中的烏龜指標,實際上造型更像是”指南車”而非”指南針”,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原理是迥異的。指南車是利用巧妙的機械結構使得車子無論如何轉向,指標方位永遠不變,神話中黃帝戰蚩尤時的指南車便是此物。當然不可否認無論指南車還是指南針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發明。
|
|
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
——宋史・兵志
早在唐朝中期,火藥便被發明,不過大抵用作煉丹或節慶之物。但是到了宋朝,火藥已經被大範圍應用到軍事中,宋朝的軍器監中有專門作坊分制火藥和熱武器。而到開慶元年(1259年)世界上第一個射擊型火器,突火槍被發明瞭出來,也就是版畫中最下側的那個竹筒狀的東西。火藥和突火槍的發明為將來熱兵器徹底改變戰爭格局導致社會大規模洗牌奠定了基礎。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無論火器還是突火槍,因其射擊精度,對抗冷兵器並沒有顯著優勢。真正讓熱兵器徹底改變戰爭格局的,實際上是”膛線”的發明,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
國初時,有一嫗名黃道婆者,自崖州來,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 。
——南村輟耕錄
黃道婆也是歷史書上常出現的人物了,實際上,她改進的紡車據王禎的農書所言,提高了紡織的效率恐四五倍,這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這也代表著社會對更進一步解放人力的需求更大了。可惜的是華夏因其社會形態在早年遠遠領先世界,但也因其慣性,在元明時已經開始慢慢不能適應更高的生產力需要,改進的紡車在當時恐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產物了。
|
|
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其葉苗俱似蜀黍而肥短。
——本草綱目
玉米大約於1530年前後傳至中國,在本草綱目成書時仍是稀罕物,但至明末則已經全國隨處可見了。
玉米因其特點,很大的影響了華夏的農業。更重要的事代表著隨著代步工具的發展,世界各地的交流開始變得更加頻繁和深入了,而不同文明的火花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碰撞出來的。
|
|
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甯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痘科金鏡賦集解
在古代華夏,很早就有吹鼻療法,即將藥碾成粉末,吹入鼻中,蓋因鼻粘膜更利於吸收藥性。最遲到明朝,更開始利用吹鼻法來種痘防治天花,世界範圍內開創了種痘的先河,這一創造甚至可以說不亞於四大發明。
中醫身為經驗學科,在理論學科面前固然有不嚴謹的缺點,但是正因其著重於臨床,尤其在古時,對醫學的發展是有極大的貢獻的。就算在今日,只要理論醫學還沒有把人體和藥理100%摸清,經驗學科總還是有其積極作用的。
|
|
躬出巡邊,自山海關直抵開原,高牆垣,深溝塹,五裡為堡,十裡為屯,烽燧斥堠,珠連璧貫。
——皇明從信條
長城的建造自周朝燕國以降,歷朝歷代都反反復複的修葺或新造,明朝在北齊基礎上,大致完成了而現在存留的城牆的大部分結構。
眾所周知華夏乃文化中心的文明,這種形態的文明在對抗遊牧民族時是很容易陷入劣勢的,是因為華夏文明很難將文化優勢快速轉變為軍事優勢,因為國家進入戰爭狀態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二戰中美國花了一年多,蘇聯更是戰爭結束時都沒有徹底進入戰爭狀態。同時華夏文明也很難長時間將國家運轉維持在戰爭狀態,這就導致了明明文化壓制力絕大,但軍事上對抗遊牧民族卻處處受制的問題,建造長城正是為此而不得不實行的策略。
|
|
其所乘之寶舟,體勢巍然,巨無以敵。蓬帆搖櫓,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西洋番國志
鄭和下西洋,大概是華夏歷史上落日的餘暉,或許也是近代以前最後一次站在世界的巔峰了。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船隻長者有150米,就算幾十年以後的哥倫布船隊最長的船也才43米。可以說當時明朝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作為岑櫻版畫的最後一張,或許也正是有這層含義吧。同時岑櫻自己也隨著艦隊出行,周遊世界,讓人感慨。
|